圖為於都工業園區內贏家服飾繁忙而有序的生產車間。 王亮 攝
  本報記者 王亮 譚雲東
  江西日報記者 張玉珍
  “紅軍不怕遠征難,萬水千山只等閑。五嶺逶迤騰細浪,烏蒙磅礴走泥丸。”
  80年前的10月17日,中央紅軍主力8.6萬餘人在江西於都集結,從東門等8個渡口,渡過600米寬的於都河,開始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。萬里長征第一渡,在美國作家埃德加·斯諾筆下,是“驚心動魄的史詩卷首”。
  10月28日,湘閩贛三省主流媒體老區行採訪組來到於都的長征渡口,感受當年那段悲壯的歷史轉折和濃濃的軍民魚水情。今年72歲的李明榮是的漁民後代,父母曾為紅軍擺過河渡,父輩和他講過的故事,再次娓娓道來。
  1934年重陽節前後,幾個紅軍士兵來到岸邊找李家商量渡船過河的事情,李明榮的父親李聲仁當即應允,因為“紅軍是咱自己人。”隨後李家老小冒著被國民黨軍隊報複的風險,撐著全族20餘條漁船,用兩個晚上的時間,從石尾、鯉魚兩個渡口,把紅五軍團6000餘名將士送過於都河。渡罷紅軍,每條漁船都得到一塊銀元以及一張領取糧食的條子,還有一句“老鄉,我們會打回來”的承諾。
  除了渡船,河面上還用木板搭起了8座臨時的浮橋。“為了幫助紅軍渡河,很多鄉親家裡的所有門板都拆了下來去架設浮橋了。”李明榮說。
  無數的火把,將河水映得通紅,映照著出征的隊伍遠去,紅軍將士們揮淚向蘇區父老鄉親告別…… 對於鄉親的舉動,周恩來總理曾送上“於都人民真好,蘇區人民真親”的質朴贊揚。
  今年10月17日,“紀念中央紅軍長征出發80周年”活動在於都河當年的渡口旁舉行,陳毅之子陳昊蘇等40多位革命先烈的後代來到現場,追憶歷史、緬懷先烈,並共同種下一棵“長征紀念樹”。
  80年風雲際會,川流不息的於都河見證了歷史的變遷。從當年為渡河搭建的臨時木板浮橋,到現在上10座現代化大橋跨過激流,老區的變化翻天覆地。
  在於都工業園區的贏家服飾廠區里,明亮寬敞的工作間緊張而有序,大概走完10個程序,一件時尚、艷麗的女性服裝便閃亮出爐。作為工作流水線上的一名大燙員工,38歲的葉春明今年剛從深圳回鄉就業,他告訴記者,“在外地工作了十幾年,回來的感覺真好。”
  近年來,於都縣乘著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國家戰略的東風,大力招商引資,建設工業園區,壯大以電子機械、現代輕紡等為主的本地支柱產業。越來越多像葉春明一樣的於都人回到家鄉。
  贏家服飾(贛州)有限公司行政主管肖智勇介紹,“於都勞動力資源豐富,加上日益便利的交通,發展潛力很大。” 贏家服飾廠區已建成的一期,建築面積達16萬平方米,紅、黃兩色搭配的建築外立面十分時尚,廠區內幼兒園、籃球場、電影院等設施齊全,十幾名員工的孩子在健身器械旁開心地玩耍。葉春明告訴記者,回來務工,收入減少不多,最重要的是解決了照料老人和小孩的後顧之憂。
  於都縣上歐工業新區移民安置小區施工現場,呈現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。該小區為深山區群眾“進城進園”搬遷扶貧示範區,計劃建房1193套,建成後可安置深山移民7000餘人。同時,可為園區企業新增3000餘名勞動力,有效緩解企業工人短缺問題,實現 “移民搬遷與產業發展”兩道難題一起解。
  秀麗清澈的於都河在靜靜地流淌,歷史也在不斷傳唱。長征渡口邊,剛種下的“長征紀念樹”,不僅僅是為了紀念過去那段崢嶸歲月,更是為了見證可以期許的未來。當年中央紅軍渡江的8個渡口,如今全部架起了大橋,成為於都人民創造幸福生活的康莊大道。  (原標題:於都:萬里長征第一渡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tavcbqg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